大熊猫作为极具穿透力的中国符号,从竹林憨态到国际使者,承载着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当这一经典IP遇上微短剧,《寻找会说话的貊貊》应运而生。
该剧由央视网、荥经貊貊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出品,8月18日在央视网、爱奇艺、红果短剧等平台同步上线,上线当日即登爱奇艺电视剧飙升榜第7位,首播仪式全渠道观看量超 万(数据待出)。网友评价其“完全改变了对短剧的刻板印象”“短剧都按这个水平卷吧!”,更有人被结局的哲思触动,感慨“一瞬间观照到自己”,也有人从剧情延伸到场景,直言“荥经真是个特别的地方”,称其展现了“科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透过这部科幻短剧,可探寻其在文旅叙事中的融合创新。
大熊猫IP结合文旅叙事 快速构建共情通道
本剧以“大熊猫”这一经典IP作为文旅微短剧的叙事核心,通过奇幻叙事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译,搭建起与观众的情感桥梁。剧中,荥经原始森林里出现了一只会说话的大熊猫貊貊,该事件迅速走红网络,自媒体“超自然现象调查组”的探寻之旅随即展开。貊貊引领着调查小组走进龙苍沟深处的科幻森林,开启险象环生的冒险。剧情中,荥经的美景、美食、非遗文化等元素并非静态展示,而是成为推动故事的叙事动力,如黑砂陶器的制作技艺成为破解谜团的关键线索,棒棒鸡的风味融入角色互动场景。
“貊貊”(mò)的设定颇具巧思。其名既源自《山海经》对大熊猫的古老称谓,赋予IP跨越千年的文化厚重感;又贴合荥经地区对大熊猫的爱称,让形象兼具历史纵深与地域温度。相较于以往熊猫主题作品的两类呈现——纪实类聚焦自然生存状态、卡通化作品以动画塑造夸张拟人形象,“貊貊”打破了这种二分法,以伪纪录片手法营造“正在发生”的沉浸感,同时注入科幻内核,会说话的设定与引发超自然现象的能力,让熊猫形象跳出真实生态与卡通想象的边界,在真实地域场景中生长出独特的奇幻叙事张力。
荥经人对大熊猫的热爱早已融入生活肌理,大熊猫主题研学活动的火热、“熊猫热”催生的文旅热潮,以及大众积极参与的大熊猫保护志愿服务,无不印证着这份情感的深厚。正是基于这份热爱,大熊猫成为荥经重点打造的文化IP。剧中“貊貊”这一IP载体与龙苍沟竹林、云峰寺古刹等场景的互动,将当地人对熊猫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表达,引领观众将对熊猫的普遍喜爱自然延伸至荥经的山水人文之间,使“认识貊貊”到“向往荥经”的情感递进顺理成章,最终完成从IP符号到地域认同的共情连接。
科幻赋能 实现大熊猫文化符号的跨媒介转译
为深化共鸣,剧集以奇幻叙事强化沉浸体验,融合科幻、文旅、探险,以科幻与穿越元素为支点,借回环叙事平衡科技效率与文化深度,让大熊猫符号在跨媒介传播中焕发生机。
导演赵鹤松介绍,本剧用伪纪录片手法与多维度视角构建场景。手持镜头的晃动感、采访式语言,展现调查员高大伟追寻貊貊的过程,弱化科幻悬浮感,让观众如临其境。这种手法与科幻设定结合,突破大熊猫传统影像呈现。剧情中时空切换,串联起荥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风貌,观众在探寻中既能感受科幻新奇,又能了解文化脉络。跟随主角探寻龙苍沟、牛背山等景观,接触棒棒鸡、黑砂烧制等非遗时,观众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科幻设定为文化元素提供了独特的展示平台。这种沉浸式体验推动“剧情共情”转化为“文旅认同”,打破了传统展示式宣传的情感隔阂,让大熊猫文化符号在跨媒介转译中,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增添时代内涵。
“科幻+文旅微短剧”这一新兴业态,体现技术对文化生产的渗透,预示数字时代文旅宣传范式变革。技术与市场娱乐性结合,让经典IP多元带动文旅增长,这不仅是文化营销,更是文化符号的主动破圈。“貊貊”在IP价值的生态延伸中转化为产业动能。作为科幻世界首次承制的影视项目,其延续自2018年IP运营中心成立以来的孵化经验,将“貊貊”的科幻基因与荥经文旅资源深度绑定,达到“1+1>2”的效应。“在地科幻”理念,让IP从文化符号升级为文旅引流入口——观众因貊貊走进荥经,荥经魅力反哺反哺IP价值,形成“内容创作-情感共鸣-产业反哺”闭环,为大熊猫IP在文旅微短剧中的叙事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202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政策的落地,让微短剧这一新兴业态完成了从娱乐产品到文化载体的身份跃升。当镜头对准地域肌理,当剧情嵌入文化密码,微短剧正释放出传播地方文化的惊人能量,成为连接不同群体与在地文化的全新纽带。在此背景下,2025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牵头发起“中国正能量微短剧共创计划”,依托自身构建的产业生态,聚合全产业链力量,推动微短剧从流量追逐转向价值深耕,在内容精品化、生态开放化、产业集群化进程中,为地域文化传播与文旅融合开辟全新路径,打造共创、共融、共赢的产业创投新生态。
作为该计划的重点宣推作品,《寻找会说话的貊貊》凭借“会说话的貊貊”这一奇幻设定,重新定义了大熊猫IP的文旅叙事可能,是“以文促旅”创新模式的深度落地。央视网与四川的“央地合作”可以说已突破原先简单的宣传协作,形成了文化深挖与产业赋能的立体格局,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地方文旅资源”的协作模式,在发挥央视网的全球传播优势的同时激活了地方文旅资源的内生动力。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周逵认为,旅游已经从过去“以景点为中心”转向“以人和事件为中心”。“微短剧+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各地旅游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让更多人愿意因一部剧的文化内核奔赴一座城,从打卡到二刷、三刷,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流量转化。
近两年,四川文旅微短剧创作已逐渐形成特色矩阵,这些作品以小见大,涵盖非遗、文物、城市文明、自然景观和生态文明等多元话题和故事,用精彩剧情传递四川文化内涵。这些作品共同证明了,当地方文旅资源遇上微短剧叙事,便能突破“景点罗列”的浅层模式,实现从“打卡地”到“情感锚点”的升级。
有效的文化传播,往往是融入时代潮流、成为生活体验的一部分。《寻找会说话的貊貊》以“微短剧+”推动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塑文旅传播范式,既是“以文促旅”创新实践的鲜活样本,也折射出主流媒体引领下微短剧产业的升级路径,为科幻与文旅融合创新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它印证了地方特色文化与新兴影视形式、科幻元素结合所能产生的强大合力。未来,随着创作理念的持续创新,有望涌现更多类似的优秀作品,让更多地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吸引人们探索各地独特魅力,进而推动文旅产业更高质量发展。这一实践也为经典 IP 的活化利用开辟了新道路,使那些承载历史与情感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